【試乘報告】BMW「R1250 GS / ADV」40週年紀念版

大家好,我是大叔。

 

去年底透過線上發表的方式,BMW Motorrad 發表了旗下多功能冒險車代表 GS 車系的四十週年紀念版本,除了採用極其搶眼的黃、黑配色外,更導入了與汽車同級的頭燈自動水平調整系統,可說是在質感與科技上又比對手跨出一個距離。這次應 BMW Motorrad 總代理汎德的邀請,來到蘇澳進行 2021 R1250GS / Adventure 的試駕,讓大叔帶各位一探這隻水冷鳥王的魅力所在。

集沈穩、舒適與性能於一身的絕佳多功能冒險車款

這次試乘大叔分配到的是四十週年紀念版的 R1250GS ADV ,在動力上其實與 2018 年發表的 R1250 GS / ADV 沒有不同。不過在此次小改款後,動力模式增加了 ECO 模式,透過螢幕右上方的綠色橫條提醒車主右手的安分程度,對於長途旅行或是對油耗較為計較的車主而言,這模式可以達到較佳油耗的理想值,但是對於大叔來說,試乘那有在乎油耗的啦,體驗完 Rain 與 ECO 模式後,便切回 Road 模式享受全馬力帶來的絕妙快感。

 

由於強調長途旅行的舒適與便利性,R1250GS ADV 裝備了高達 30L 的超大油箱,讓騎士再也不必擔心油料的問題,而標準版 GS 油箱也有 20L 的水準,但要與 GS ADV 來比較,還是略遜了點。雖說 GS ADV 車型有著超大油箱,但整體的動態反應並不因為增加的重量而有所遲緩,拜 BMW Motorrad 獨特的前後懸吊系統,讓行路感有別於其他使用潛望式懸吊的車款。

 

轉下油門,水平對臥雙缸引擎的運轉相當細膩,從水冷 R1200 GS 開始,以往水平對臥特有的引擎運轉慣性已經相當輕微,到了搭載 ShiftCam 機構的 R1250 GS / ADV 上更是提升至另一個水準。從 3,000 轉左右就開始湧出的強勁扭力,讓大叔不用頻頻地變換檔位,甚至在四檔 2,500 轉的狀態下,引擎依舊保有平順的輸出,這與其他同級對手偏高轉速的輸出相較,「大鳥」的優勢可說相當突出。

 

拜 ShiftCam 可變汽門所賜,當轉速提升至凸輪切換點時,可以聽見從排氣管傳來渾厚的「磅」聲響,加上大排量的水平對臥引擎的低頻聲浪,加上進退快排的幫助,每每換檔時的排氣音爆迴盪在台九丁線上,可讓大叔的腎上腺素加速分泌。除了動力外,強大的電控系統一直都是 BMW 的拿手好戲之一,彎道 ABS、循跡控制、上坡起步輔助等都是標準配備,全車標配鋁合金側箱架、保桿與霧燈。除了豐富的配備外,這次又導入了能夠根據車身水平狀態自動調整頭燈角度的功能,讓 R1250 GS ADV 搖身一變成為公路騎乘、長途旅遊的最佳玩伴。

「公路快跑、越野漫遊」的雙棲車款

既以越野賽事締造出 GS 車款的傳奇,自然也得試試越野路面的表現,到底以 GS ADV 這樣重量級的車格,在越野路面上是否也能保有如公路般的靈巧表現呢?

 

總代理這次特別邀請 BMW 官方合作夥伴 TMT 團隊進行越野路況的帶領與注意事項的講解,到了位於無尾港的入口前,先由 IIA 國際教官 Johnny Chen 為在場媒體說明等會進入越野路段時車輛設定與騎姿調整等事項。

 

在進入越野路段前,為了騎士的安全與車輛完整性,先將長風鏡與後視鏡拆除。

 

只要兩顆螺絲就能輕鬆地將風鏡移除。

 

出發前除了將行車模式切換至 Enduro 模式外,大叔也將 DTC 關閉。對於初學者來說,為了避免不當的油門操作造成後輪打滑進而發生轉倒,Johnny 教官則是建議將 DTC 開啟,雖然會限制動力輸出,但這樣能避免車輛引打滑的狀況發生。

 

經過一段不算長的越野路段後,各媒體在教官的帶領下進入了沙灘中,低重心的設計,加上 220mm 的前後懸吊行程,就算是不利於 GS ADV 這樣重量級車款表現的軟沙地型,還是擁有相當好的操控表現。如果能換成重量更輕的 GS Rallye 並將輪胎換成 50/50 的越野胎款,相信會有更多的樂趣。

 

GS ADV 高達 264kg 的重量對於鬆軟的沙灘實在不太適應,加上輪胎採用 10/90 的道路用胎,對於過於鬆軟的地形還是免不了挖挖地瓜。但 GS ADV 的強大低扭表現加上一點小技巧就讓大叔順利地脫離困境。

 

對於大多數習慣了抓地力的媒體而言,進入低摩擦力的沙地中就有如進入蟻獅陷阱的昆蟲,倒車、轉倒的情況比比皆是,連友站的小三都檔不住鬆軟的沙灘帶來的殘酷體驗,進入了「不是抬車,就是在前往抬車的路途上」的無間模式中。

 

各媒體人東倒西歪的慘況讓 Johnny 都看不下去,只好再次傳授沙灘騎乘的小技巧。也很難得有總代理願意將如此昂貴的車款讓各媒體恣意地試乘,雖然大叔知道許多 BMW 車主不捨得把愛車騎去玩泥巴,但其實大鳥玩土的樂趣絕對有別於公路上騎乘,玩玩土也不枉 GS 車系優良的 DNA 喔。

外觀細節與配備

 

外型上與舊款的 R1250 GS / ADV 車款幾乎相同,除了四十週年紀念款配色外,最大的差異就是方向燈的造型了。

 

新導入的主動式水平調整 LED 頭燈,能依據車輛水平動態調整大燈角度。

 

「XC」造型的日行燈設計也與舊款的單邊倒「C」型有著很大的不同。據實際測試,這組大燈的反應相當即時,真的相當先進啊。

 

大面積的風鏡,有效降低高速行進下對騎士上半身的風壓。

 

GS 車系的招牌鳥嘴上土除。

 

這次小改款的另一項重點之一,新款的 LED 方向燈。這與 2021 年的 S1000XR 採用相同的配置。

 

四十週年紀念版特有的車身貼紙。

 

GS 車款的招牌 Telelever 結構懸吊。

 

前對向四活塞輻射卡鉗搭配 305mm 浮動式碟盤。

 

採用普利司通 A41 多功能胎,偏重公路使用的特性讓 GS ADV 在公路上的表現更加優異。

 

寬大的手把總成。

 

名為 Connectivity 的 6.5 吋 TFT 全彩液晶螢幕,已成為新一代 BMW 中、高階車款的標準配備。

 

導航支架。

 

新的 USB 供電座,因應大多數 3C 產品的趨勢,由傳統的 DC 插座進化為 USB 插座。

 

看來複雜但操作上卻相當符合人因工學的手把總成。定速機構、系統、懸吊、ABS 、ASC 調整都利用這些按鈕與轉輪控制。

 

四十週年紀年款特有的黃色護弓。

 

採用 Keyless 感應的油箱蓋。

 

油箱蓋前方的置物箱可以放置鑰匙或是其他小物品。

 

油箱上的進氣造型。

 

黃黑的四十週年紀念版車貼。

 

分離式的前後坐墊。較為可惜的是,以往列為標配的加溫座墊,在 2021 年式樣中變成須額外付費的選配。

 

四十週年紀念款特有的 Option 719 缸頭蓋,採用 CNC 加工製成,兼具質感與保護性的原廠精選套件。

 

原廠標配的上下保桿組,大大增加對車身的保護性。

 

原廠標配的 LED 霧燈。

 

越野必備的下護板也是標配。

 

聰明的 Dynamic ESA 主動式懸吊,能根據路況、載重來調整避震器阻尼與預載。

 

加大的腳踏也是 GS ADV 專屬。

 

排氣管的渾厚聲浪讓人難忘。

 

側箱貨架

 

特有的下置式土除,已是 GS 車系的特色之一。

 

鋁合金後貨架。

 

後尾燈造型與舊款相同,但後方向燈則是更改為雙色,煞車時左右兩邊有紅色 LED 連動亮起,但是當方向燈切換時,方向燈內側的黃色 LED 則開始作動,視覺上相當有創新。

 

這次官方報價也一併公佈:

R1250 GS 標準版 1,129,000 元、Rallye 版 1,189,000 元、Triple Black 版 1,149,000 元、Edition 版 1,219,000 元。
R1250 GS Adventure 標準版 1,259,000 元、Rallye 版 1,319,000 元、Triple Black 版 1,279,000 元、Edition 版 1,349,000 元。

大叔碎碎念

讓大型多功能車馬首是瞻的 BMW GS 車系,長就以來一直都是品味與身份的象徵,當然許多車主不願意將如此高貴的車款騎去越野,也讓「大鳥」停留在只有公路騎乘的功能而已。這次透過試乘,讓媒體除了感受到公路多功能車之王的魅力外,更體驗到了 R1250 GS / ADV 越野的能耐與樂趣,新改款的大鳥是否能延續家族傳奇的榮耀,不管在性能、樂趣或是銷售上?大叔覺得應該是沒太大的問題,畢竟越來越多車主發現騎鳥越野的樂趣了。

 

我是大叔,下次見。

 

原文出處:鳥王降臨! 2021 BMW R1250 GS / ADV 40 週年紀念版試駕

相關新聞頁面

GS 輝煌歷史加身!BMW「R Nine T URBAN G/S」40 週年紀念版

BMW 總代理汎德在三月底時發表 R1250 GS 40 週年紀念款,並邀請各家媒體進行試…繼續閱讀

 

 

 

【車主有話說】運動旅行首選 BMW「R1200RT」

Webike在線上社交平臺舉辦的 【車主有話說】 活動正火熱進行中!這次由「リターンCB…繼續閱讀

 

 

 

【車主有話說】冒險王者 BMW「R1250GS Adventure」

Webike在線上社交平臺舉辦的 【車主有話說】 活動正火熱進行中!這次由「Yadorania…繼續閱讀

 

 

 

40周年紀念!BMW 2021年式「R1250GS」正式發表

BMW日前公布了大型冒險車款「R1250GS」以及「R1250GS Adventure」的2021年式,…繼續閱讀

 

 

 

 

資料授權「小老婆汽機車資訊網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輯

推薦文章